vol.164
大山深处的步班邮递员
  •   城市里的居民也许很难想象,如今在交通不便的山区,为了给居民传递一封信件,依然有一群人要依靠徒步,翻山越岭,寄雁传书。他们坚守着一份看似“不合时宜”的执着,只为让深山里的群众感知到外面世界。
  •   “步班邮路”是邮递员在不通车的地区依靠步行传递邮件的线路。今年54岁的晋青山是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房山区分公司长沟支局蒲洼邮政所的一名步班邮递员。1996年晋青山进入邮政系统工作,2001年调入蒲洼邮政所担任步班邮递员,寒暑往来已坚守近二十年,被当地群众称之为“大山信使”。
  •   蒲洼乡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的群山中,蒲洼乡邮政所承担着分散在大山里的4600多户村民的邮政普遍服务任务。步班邮递员晋青山负责投递的是从蒲洼乡到鱼斗泉的一条全程往返64公里的步班邮路,海拔1800余米,是目前北京邮政仅存几条步班邮路中最艰苦的路段。
  •   “这条邮路全是羊肠小道,满是碎石和土块,一不留神就要滑倒,赶上刮风下雨就更危险。”疫情并没有过多地打扰这条深山邮路,晋青山仍然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简单的早餐后就背着十来公斤重的邮包出发。一路上他抄小路、翻山坡、越沟坎,偶尔搭个顺风车,回到所里时最早也是下午,然后再为同事分担其他业务。
  •   就是靠着一双脚板,晋青山把《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报纸和一些信件、包裹送到村民手中。
  •   每天从花台山敬老院到芦子水,崎岖的山路中,累了渴了就捧起路边的山泉喝上一口。为了不影响投递进度,晋青山只能在路上短暂休息,就又要赶紧开始艰难的跋涉。
  •   脚上穿的黑布鞋不到两个月就要穿坏一双。当地群众给他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长长步班路,弯弯入云端,仨月一双鞋,磨坏是青山。”
  •   相对于城区,这里的邮件量要少很多,但没有可以依凭的交通工具,他只能身背肩扛,和邮件结伴前行。“邮路如同人身上的血液,血液一刻也不能停止流动,邮路一天也不能中断。”这是邮政人一辈辈传承下来的信念,也是晋青山的座右铭。
  •   尽管戴着口罩,依然能感受到他脸上憨厚的笑容。“对我来说,这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工作。就是路上只有我一个人,也能笑出来。”
  •   从蒲洼邮政所到终点鱼斗泉一共有9个投递点,全长64公里。这条邮路他每天往返需要5个小时。由于常年在山上往来送信,山里居民已经离不开他了。对他们来说,晋青山就是一位老朋友。
  •   在晋青山投递的道段内,有一所海拔1600米的花台山敬老院。夏天,炎热的太阳把山区的马路晒得滚烫,茂密的草木把山路掩盖的崎岖难行。冬天,刺骨的寒风将他的衣襟吹起,湿滑的山路被白雪覆盖。可不论冬夏,晋青山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   小小的敬老院除了工作人员以外,只有几位年近古稀的孤寡老人。这里不仅是晋青山每天必到的一个投递点,也是他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对于敬老院里的几位老人而言,与外界的沟通就靠乡里为他们订阅的报纸。每天,这些老人们都会坐在门口等着晋青山的到来。老人们早已将晋青山视同亲人。一见到晋青山绿色的身影,老人们就特别高兴。不管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晋青山坚定而执着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老人们面前,给这个老人买的药,给那位老人买的烟,都一一送到老人们手里。
  •   每次投递到这里,晋青山都会特意多停留一会儿,陪老人们聊会儿天,问老人们需要什么,然后才继续赶路。疫情期间,也从未间断。其实,他只要隔三差五把报纸给送过去,也不会有人埋怨他,但晋青山坚持每天为老人们送报,而为了送这几份报纸,他每天不得不早起两个小时。
  •   在这条邮路上,除了投递,晋青山也经常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乡亲们。为孤寡老人挑水、为大爷大妈背东西,沿途的村民没有不认识他,他与乡亲们的相处犹如家人一般。遇到天气不好无法返回邮政所,他在谁家门口都是喊两声,然后推门就进,乡亲们一准把最好的饭菜端到他面前。
  •   十九年间,晋青山用一个人的跋涉传邮超过三十五万公里,相当于度量赤道9圈。
  •   日复一日,晋青山像大山一样沉默和朴实,他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晋青山告诉记者,邮局每一个岗位的都有比他做得更好的人,自行车道段的同事每天也骑车百余里,分拣传送带的同事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我和我的同事都一样,只要乡亲们需要,辛苦点也没人舍得离开这个岗位。”
  •   “今后工作就更方便了,上一级单位最近会给我们所配备专用邮递车,大部分可通行的地区就不用徒步投递了。”晋青山又露出了他标志性的憨厚笑眼。(王伟 摄影报道)
往期回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