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69
长安街上“疫”中人
  •   东升西落,晨光从东向西一路挥洒,建国门、东单、天安门、国家大剧院、中华世纪坛……徐徐照亮整个长安街。凌晨4点多,天色朦胧,女儿还在熟睡,常洪霞却已如常出门上班。
  •   每天都有人等是怎样一种体验?常洪霞说,是温暖。“人少的时候在长安街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3月底开始,陆续复工复产,街上的人和车渐渐多起来,就感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
  •   常洪霞是北京公交“大1路”早班司机,自1月22日接到集团防控命令开始,她经历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   对于和常洪霞一样的公交司机来说,北京的春节是安静的。人们过年回家的匆匆脚步“驱散”了日常的熙熙攘攘与车水马龙,路宽了,车少了,行车到天安门前的时候,也可以多看一眼了。然而谁也没想到,今年这个“难得的幸福时光”却有点长,甚至长得有点惹人恼。
  •   “初一、初二,嗯,正常;初三、初四,嗯,还行;但到了初五、初六,本该人多起来的时候,还是没什么人,就切身地感到疫情的影响有多大了。”北京大1路公交线路横穿长安街,路经北京站和北京西站两大火车站。以往初五、初六的返京人潮今年“失约”了。
  •   “我印象特别深的,有一天我们从始发站到终点走了一个单片(单程),只上上下下了10个乘客不到。”但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公交从未停摆,大1路也一样。消毒、测温、通风、戴口罩、宣传防疫……要统筹防疫,又要安全保运,公交人在城市的“动脉”上打起了流动的战“疫”。
  •    “疫情来得有点突然,我们就想自己能做点什么。”和徒弟琢磨了一天,她们自己动手,把茶叶罐一割为二,做成两个小盒子,刚好放下免洗洗手液。打磨好边缘,包上一层软纸,粘在前后车门旁,“为免有些乘客不好意思使用,我就在盒子上写上些指示词。”
  •   只是为“别人”多想了那么一点,就让常洪霞的大1路在乘客心中与众不同。洗手液是常洪霞自费购买的,她的车上还设置了暖心箱,晕车药、棉棒、医用胶带、小玩具等等一应俱全。防疫期间,常洪霞和同事还在里面准备了口罩、手套、体温计等等,以备乘客不时之需。
  •   流动的战“疫”最便于为防疫发声。为了向乘客传递正确的防疫知识,常洪霞和同事们还在车厢里设立了小小宣传栏。她们在心形便签上手写下战疫的信心、暖心、决心;她们剪下报纸上的战疫点滴,贴在乘客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沟通无言,却让人心头一热。
  •   从起点到终点,多的是匆匆过客,而常洪霞却视之为“老朋友”。梁阿姨就是1路的老朋友,经常乘坐大1路,也和常洪霞成为“忘年交”。 梁阿姨家住房山郊区,行动不便又一人独居。疫情突然,梁阿姨只备有两个口罩,又不敢出门采购。常洪霞就将自己准备的口罩寄到梁阿姨家中。
  •   为什么爱坐“大1路”?乘客们说,就为了这份车厢内外透着的人情味。
  •   “开起车来,常姐甚至比一些男司机都要飒。”当看到常洪霞穿梭在场站上寻找自己的车的时候,就知道她的同事此言不虚。那双闪着光的眼睛不言自明——她爱车。“虽然‘中国红’都长得一个样,但自己开的车感觉就是不一样。”
  •   “中国红”就是“大1路”。2017年10月,18米“中国红”纯电动公交车驶上中华第一街。“用上这样绿色环保的新能源车,车辆性能和舒适度提升了,减轻了我们劳动强度,也提高了我们的自豪感。”2014年,常洪霞从337路调到大1路,成为全国青年文明号682车组一员,她说,“我很幸运”。
  •   大1路早班车5点发车,常洪霞一般都提前半个小时到老山公交场站,做行车前的准备工作,做酒精检测,检查车身、车胎、防冻液……疫情期间,还需要按照规范要求,将前中后车窗打开,保持通风,配合消毒人员进行车厢内消毒等等。
  •   常洪霞和郭姐是老搭档,也是抗疫的战友。常洪霞专注开车,郭姐维护车内的秩序,两人从一开始的陌生磨合,到后来的默契相伴,在百里长安街上风雨同路四年多。今年6月,郭姐即将退休,常洪霞心中满是不舍。
  •   疫情之下,公交司乘成了“高危人群”。“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好乘客和家人。”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常洪霞只顾得上和母亲打一声招呼,便要到小区门口参加社区防控岗。母亲虽然心疼,但也只是一句话:“去吧,妈妈腿不好,站不了岗,我这个老党员在家给你做饭!”
  •    “我是党员,责无旁贷。”这是一份早已融入骨子里的信念。据悉,疫情以来,北京公交集团368个党支部、1.4万名党员响应号召,带头战斗在防疫一线。有2368名在职党员和常洪霞一样,响应“双报到”号召,投入到所在社区(村)卫生防疫工作中。
  •   作为防控阻击战中的一员,常洪霞的2020年是特别的,而作为今年全国劳动模范候选人,这个“五一”更别具意义。在老山公交场站办公楼二层,有一间常洪霞创新工作室。这里有着前辈们劳模精神的传承,也有新公交人创新追梦的脚步。
往期回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