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83
儿科医生:“不平静”的小夜班
  •   新冠肺炎疫情使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认同感提高,今年,医学相关专业报考形势和录取分数持续走高。而儿科医生少,孩子看病难,是由来已久的社会现状。眼下,随着秋冬季儿科就诊高峰期的到来,我们跟随三位门诊值班医生,走进首都儿科研究所不平静的“小夜班”。
  •   下午五点,北京的天刚刚黑下来,医院的大厅却已经完全被白炽灯照亮,咨询台前挤满了人,伴随着上上下下的脚步声,没有人有一点要暂停的意思。人头攒动是医院的常态,忙碌没有时差,区别于其他医院,这里新生儿的啼哭、小朋友们不分场合的喊叫盖过了一切,每个工作日的下午五点,是首都儿科研究所小夜门诊开始的时间。
  •   在连续出诊了上午的特需和下午的专家门诊,夜诊是陆颖霞今天出的第三场门诊,对于已经从业16年的陆颖霞来说不再纠结于工作时长,毕竟这是她真心喜欢的职业。
  •   儿科又称为“哑科”。成年人可以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症状,但想要孩子准确说出自己的病痛绝非易事,而更年幼的孩子往往用哭闹来表达。
  •   抵触,是儿童看病时最普遍的情绪,所以需要儿科医生凭借经验准确地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
  •   “选择儿科就是比较喜欢小孩,孩子来医院会害怕,有的孩子确实很闹,但是多数孩子还是很乖,走得时候还跟你说再见啊,阿姨好,还是挺好的。”一切都是机缘巧合,陆颖霞谈起了选择儿科的初衷,职业的尊重和认同从天真无邪的孩子口中说出更让人心暖。
  •   小月龄的孩子作息无常,上了学的孩子要等下学、吃完晚饭,大多数无法像成人一样按预约时段按时就诊。对于焦急的家长来说,挂号费早已不是区分诊室的门槛,能挂上哪个是哪个。
  •   每年到了秋冬季节,各大医院涉及“五官”的科室都会迎来井喷式的就诊高峰。林枫对夜诊并不陌生,从接触耳鼻喉科到现在已经快十年,接触的患儿往往没有什么致命的大问题,生活质量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   对于儿科来说,供不应求仍然是整个大环境的主色调,增加门诊数量是一个解决方法,也意味着给儿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同样是经历第三场门诊的还有口腔科的主治医师孟丽芳,她的诊室灯火通明。
  •   口腔操作需要医生和患者都集中注意力,有时候面对不能配合的孩子,看诊时间会拉长,家长也是干着急,有的朝孩子发脾气,孟丽芳还得两边安抚。
  •   “我好不容易挂到号,又等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不能一次治疗完?”面对家长的不理解,口腔科的主治医师孟丽芳会尽量解释清楚,有时还会花费很长时间,使她本来就繁重的工作量更加饱和。
  •   新冠疫情发生后,大众对医护人员的尊重和认可在不断提高,很多医生表示,有不满情绪的家长比以前少多了。
  •   学生们陆续开学返校,而秋冬季正值儿童就诊高峰期,首都儿科研究所22个专业科室全部增开了小夜班门诊。不用请假、不用耽误学习和工作,确实方便了学生和家长。
往期回顾更多